这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傣族古镇。
迄今为止它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娜允”即傣语“内城”的意思。内地和边疆的交流在这里形成了傣、汉两个民族不同风格合璧的建筑群。娜允由“三城两寨”组成,从上到下是按照等级顺序布局的。
土司时代,上城是土司及家奴居住的地方,中城是官员和家属的居住地,下城则是下级官员的住处,芒方岗和芒方冒这两个小镇是林业官和猎户居住的寨子,孟连宣抚司署位于上城的最高处,上、中城佛寺也巍然屹立在宣抚司署的附近。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 宣抚司署是云南清代土司的衙署,也是云南18座土司衙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与土司衙门的富丽堂皇形成对比的是清静悠闲的佛寺,大殿的墙壁上画着艳丽 的壁画,记载的是傣族的历史传说。
沿着昔日的官道来到上城,一座气势恢弘的古建 筑出现在眼前。红沙石叠砌的13级台阶之上,矗立着一座二叠小歇山式飞檐斗拱门堂,金色的柱子,支撑着玲珑轩昂繁
复华丽的斗拱,高翘的飞檐向世人炫耀着土司的权威与财富,衙门 两边前后各设置四个突出的小阙,变化的屋脊犹如优美的韵律,翘
角顶端两支随风抖动的角须,使古老的建筑尤显生动有趣。
拾级而上,见一小月台,三进二的衙门,中间设一大门,左右各设一小门,与前面的繁复华丽相比,后面的立柱、屋面、屋檐更显得简洁实用。门楣上面两个“门当”支一黑底描金横匾,上书“孟连宣抚司署”。作为云南清代土司衙署的代表,它是全省唯一的一座由傣、汉、白族建筑风格合璧的大型建筑群,1965年被云南省人民委员会首批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古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现存建筑重建于1878~1919年,主体建筑有议事厅、正厅、东西厢房、厨房、粮仓、门堂等,占地面积6738平方米。
孟连宣抚司署是中国仅存的傣族古典礼制建筑。从航拍照片上
看,这座古建筑就像“一颗印”,象征皇帝手中的一颗大印。但进得门来,却发现它有许多惊人的创意。
首先,大门与主体建筑不在一条中轴线上,门是歪的,道是斜的。这是与汉族类似建筑最大的差异。汉族的主体建筑和大门都在一条中轴线上,“三合一照壁”是最常见的样式,功能是外挡邪气不入侵,内挡福气不外泄。傣族建筑也有此忌讳,但他们只是把门的位置弄歪一点,这样处理,既保“气”“聚”而不“漏”,又省 去设照壁之累,真是用心良苦!
眼前的议事厅气度不凡,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为三檐歇山顶干栏式建筑,长24.5米,宽16.1米,高10.2米,面阔7间,进深5间,合抱粗的干栏桩柱,呈6排47棵对称排列。檐角如翼,檐
坊下有8朵象鼻昂,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有花卉瑞兽等木雕,刻有“双凤朝阳”“封侯挂印”“犀牛望月”“虎报平阳”“鹬蚌相争”“麒麟四宝”“马鹿撞金钟”等浮雕;柱头雕着龙凤,多是凤在上龙在下。
凤上龙下之风,始于唐代武则天为皇之时,盛于清代慈禧太后弄权之时。想不到,遥远边地的一座官府衙门,与中央集权政治的联系也如此紧密,连柱头的木雕,也把皇权与内宫的争斗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楼上是土司议事之处,设有龛台,当年土司从背后的龙形梯子上,高高端坐其中。土司手下的官员则席地坐于地毯上。刀叉矛戟、旗帜、金伞等仪仗排列左右,钟鼓号炮等环列四周。在天花板和柱子上,用金水漏印呈现出傣族风格浓郁的花卉动物图案。
显然,傣族的礼制与汉族不同,汉族面南而王,土司坐西面东。所以,议事厅的主入口设于东边,正面和西面都不设入口。在东边最低一层屋檐中间,架起单面雨棚,紧接二层屋檐,而支撑起这片雨棚的仍然是传统的斗拱飞檐,檐下“喜上梅梢”“松鹤延 年”等浮雕引人注目,其中有幅浮雕让人纳闷:一匹马背上负着道家的阴阳鱼。问了精通道学的人,说这叫“马上圆满”。这种把主入口开在侧面,不在中间,且不对称的做法,完全出 自傣族传统的布局。
上了二楼才算进入议事厅,每当臣民从东面上去叩见傣王时,陡峭的楼梯使上者不得不弯腰屈膝,这一刻想必让傣王的尊严得到充分的满足。楼下没墙,沿着外围的柱子,设了一圈座栏,里面设有木板铺设的地楼,不悬空,是土司避暑乘凉和看戏的地方。议事厅从正面和侧面看都是三层檐,在背面看,却只是重檐,让人感觉不大对称。究其原因,原来议事厅楼上还按傣族民 居的习惯设一阳台,议事中间休息片刻,官员们可以到阳台上抽会儿烟。后来,阳台因日晒雨淋毁坏了,一直没有修复。这样的处理,使议事厅的四面呈现四个景,在视觉上感觉花样翻新,增加了许多的美感。议事厅的屋面更是别具一格,上面两层檐是傣族常用的那种带
钩的小挂瓦,下面一层檐却是汉族的筒板瓦,加上屋檐下华丽的雕刻,使得傣族风格的主体建筑,包装了一圈汉族文化。屋宇的高重檐提高了建筑的等级,使建筑更加宏伟庄严,屋身与屋顶的比例也显得更加协调。
这样的处理,显然出于气候的因素。这里属亚热带河谷盆地,雨季高温多湿,故傣族民居屋檐都出挑低远。增宽屋檐使屋面投影面积加大,既可防止雨水飘洒进底屋,又能抵挡太阳的灼晒。底层无墙,屋面宽大,屋内外形成较大的温差,加之屋顶高耸,使二楼气体形成对流,让到来的游客倍感凉爽舒适。
看来,傣族贵族对汉族建筑文化的接受,有自己的选择标准。议事厅三面的外部仿汉形式,可以增加这座建筑的气势和庄严,屋面、内部及后侧保留傣族的传统形式,能顺应中南半岛佛教文化圈内的傣族古典礼制,傣汉两种建筑文化在这里巧妙融合,显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议事厅的建成,耗时10年。一件件雕刻品,在遥远的大理剑川白族工匠手中完成,再 由马帮翻山越岭驮到娜允安装。特别是光绪八年(1882),缅甸勐艮土司兵犯攻娜允,爆发了孟连景栋战争,这一仗打了两年多,动用了西盟马散佤族和山区的拉祜族,才把来犯者逐出境外。
第27代土司刀派永上任后,继承父业,继续营造宣抚司署,经过准备,于民 国元年(1912)开始建正厅。正厅为一楼一底重檐硬山顶式建筑,屋面为汉式的筒板瓦,全檐下有斗拱6朵,面阔5间,进深5间,前厦檐下有“龙凤呈祥”“八仙祝 寿”“宝象升平”等浮雕。 楼上是土司与3个夫人的居室,东面是客厅,土司在这里会见过往客官,及召开小型会议。客厅里供奉着“法烘罕”(地方保护神)和佛像,受到来者的叩拜。正厅西面是3个夫人的卧室,从东至西,按大小顺序排列。
两座厢房建于民国5年(1916),为一楼一底硬山顶沿廊式对称建筑,屋面与正厅一样。东厢住公子,西厢住小姐,想是惯例。不知当年那位与心仪的情人私奔,最终命丧黄泉的婻贺菲公主,可曾与心上人在这里上演过一出《西厢记》?可曾有红娘那样的机灵鬼,在东西厢之间,往来传情?
议事厅与东厢、西厢和正厅,构成一座“走马转角楼”。中间有天井,小桥下面一池清水,两只乌龟、几尾鲤鱼在水中自在玩耍。许多人以为那是放生池,其 实这是过去的防火池。这座古建 筑虽系土木结构,但主要是用木料架起来的,所处位置地势颇高,在没有消防栓的古代,也只能如此了。正厅东西方各有一幢傣家干栏式竹楼,东边是土司家的粮仓,西边是为土司煮茶的地方,一座小巧的天桥与正厅相连。
整个古建筑经过三代土司的经营,前后共耗时40余年,不算各族民众出的劳役,光大洋就花了10多万。建筑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综合反映。如果说北京故宫建筑文化是中国封建皇权政治的体现,那么,娜允古城宣抚司建筑文化,就是傣族土司政治的体现。1985年在此成立孟连县民族历史博物馆,1998年被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陈列着清代朝廷赏赐的蟒袍官服、印章、旗帜、兵器、刑具、仪仗及傣文典籍,民国时期的公文档案、土司家 庭用具等。这是研究孟连土司制度的重要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同时,也是傣族及东南亚泰族、掸族寻祖追根的精神寄托,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说到古镇,张海珍这位傣族作家最不该被忘记。古镇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古镇尤其是宣抚司署至今保存完好,都与她的努力分不开。宣抚司署和与之相连的娜允古镇,是傣族最具历史和文化价 值的一块宝地,张海珍来到博物馆的第一天起,宣抚司的沿革、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土司时代的主要事件......包括古镇的人文特点、传统习惯,古镇人今昔的生活变迁,无一不令她心醉。她所撰写的长篇小说《孟连宣抚司秘史》更让古老的宣抚司焕发出了深厚的人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