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境内生活着汉、哈尼、拉祜、佤、傣、布朗、回、彝、瑶、白、傈僳、苗、蒙古、景颇等14种世居民族,其中哈尼、拉祜、傣族、佤族、布朗族五个少数民族为主体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0%。市内的各县、乡级区域内都有若干少数民族相杂居,哈尼、傣、佤、拉祜、彝、瑶、傈僳、苗、景颇等民族与毗邻的缅甸、越南、老挝跨境而居。
普洱市哈尼族主要分布在墨江、江城等县。哈尼族全民性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新米节、春节和十月年。哈尼族最有特色的活动当属长街宴了,在六月年节和十月年节中都可以体验到,祭祀神灵、求神护佑稻谷丰收、感激神灵赐福人间、摆街心酒宴、吟唱史诗、体育竞技和歌舞狂欢等活动都包容其中。大型村子的长街宴长达数百桌,礼仪齐备,程序严谨,仅街心宴的酒席就划分为主席、副席和大众席。长街宴期间吟唱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和叙事长诗,充分体现了哈尼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思想。
拉祜族在普洱市境内主要分布在澜沧、镇沅等县。在拉祜语中,“拉祜”意为猎虎的民族。每年农历的十月初十,是拉祜族人民的“葫芦节”,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每年这天拉祜族人民,身着绚烂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带着自酿的美酒与糯米做的粑粑,杀猪宰鸡,集中在每个村子的广场上,开始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年青人、老人们吹着芦笙,姑娘们跳着欢快的集体舞,舞蹈尽情的表现着在四季之中,人们从最开始的犁地,撒种开始,一直跳到最后丰收的喜悦,感谢上天赐予的阳光和雨水,感谢风调雨顺,无病无灾的美好年景。
佤族性情耿直豪放、剽悍勇敢,民族自尊心强,尊敬长者,热情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的节日活动与宗教活动紧密相连,传统节日有木鼓节、接新水节、接新火节、砍牛尾巴节和春节、播种节等。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佤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2%,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以古老、原始、神秘、神奇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阿佤文化。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普洱市境内主要分布在孟连县和景谷县,少数分布在其他县。傣族人民的竹楼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神鱼节是孟连傣族地区较为隆重的节日,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多届,吸引了大批游客专程前来参与。“神鱼节”期间最令人期待的项目是——“捉神鱼狂欢”。 从早晨八九时起,“突突突”的拖拉机轰鸣声便打破了小县城的宁静,身着五颜六色民族服装的当地群众提着竹箩、罩箩、网兜不断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在南垒河桥头岸边翘首以待。
布朗族是普洱市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在普洱市各地都有布朗族先民们留下的遗迹。布朗族在普洱市境内主要分布在墨江、澜沧、景谷等地,布朗族传统节日有正月初一的春节、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八月十五收棉花节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活动是祭茶祖,祭祀前,在供桌上放上芭蕉叶,然后上面再放上米饭、鸡肉、茶叶,这些是敬奉给先人吃的。仪式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一名布朗妇女,三鞠躬后,献上了干茶。之后,老人念经文。妇女、孩子等,围着招魂台,分别在四个角的竹筐里献上米饭,然后将一些钱放入招魂台正中间的竹筐里,并祈求仙人保佑,能够身体健康,茶叶等作物丰收。献好东西后,他们点上蜡条,双手合十,虔诚地进行祭拜。祭拜祭祀,大家围着招魂台,载歌载舞。